峰如笔 水如席 人为本!贵州追绿逐美,向富而进
发布时间:2023-07-07 13:03:55 来源:天眼新闻

峰如笔,画出一片蓝天。

水如席,铺出一片绿地。

人为本,践行着“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”的绿色发展故事。


(资料图片)

在贵州,生态有“凉”度——“中国凉都”六盘水有19°C的夏天,安顺有21℃的清凉,贵阳则是22.3℃的“中国避暑之都”。

玉舍国家森林公园。姚咏 摄

在贵州,生态有“比”率——贵州生态持续向好,森林覆盖率连续增加、实施退耕还林面积、综合治理石漠化面积均居全国第一。截至2022年,全省9个中心城市环境空气质量平均优良天数比例为99.1%,88个县(市、区、特区)环境空气质量平均优良天数比例为99.1%,地表水水质总体为优,主要河流监测断面水质优良断面比例为98.2%……

荔波县小七孔景区。乔啟明 摄

在贵州,生态有“钱”数——赫章县海雀村靠着万亩林海资源吃上了“旅游饭”,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8633元。黔西市化屋村“生态红利”已转化为“发展红利”,2022年旅游综合收入1亿元,人均纯收入达2.5万元……在2022年,贵州绿色经济占比较五年前提高6.3个百分点。

化屋村乌江源百里画廊。贵州省生态环境厅 供图

在贵州,生态有“新”路——贵州正在走一条生产发展、生活富裕、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,持续实施“大生态”战略行动,大力推进碳票试点和林业碳票+,“河长+林长”的协同共治机制,“贵州生态日”的设立等等。

赫章县河镇乡海雀村万亩林海。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汪瑞梁 摄

地下“藏金” 树下“生金” 树上“结金”

发展林下经济,既能保护生态又能带来经济收益。让原本“闲置”的林地资源发挥其效用,使生态优势成为推动贵州农业现代化、旅游产业化的“金钥匙”,促进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更好地转化,实现生态与经济的高质量发展。

岑巩县林下茶树菇种植示范基地。

素有“中国天麻之乡”之称的铜仁市德江县立足资源优势与生态环境优势,把生态财富转化为经济财富,大力发展林下经济,在“地下”种植天麻,让肥沃的土壤里“生金”“藏金”。目前,德江县天麻年种植面积达2万亩,总产量达4000吨以上,综合产值4.6亿元,带动1万余户村民增收致富。

德江天麻。何佳有 摄

近年来,毕节市制定《毕节市天麻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方案》,不断引导天麻产业向好发展。到2025年,力争形成以大方县为核心的黔西北天麻全产业融合发展集群,辐射带动七星关、赫章等县区新增基地8万亩、达到25万亩,综合产值达100亿元,让地下“生金”“藏金”的产业成为群众致富“绿色金矿”。

大方天麻企业厂房内,工人在晾晒天麻。 王纯亮 摄

黔东南州剑河县久仰镇久丢村,150多亩的黑木耳开出致富花。该村党支部书记杨通荣说,“2019年以来,基地每年户均分红2000元,带动200余人在基地务工,人均劳务收入3000元以上。”

农民在剑河县柳川镇关口高效山地农业示范基地采摘木耳。 杨家孟 摄 贵州图片库 发

剑河县因地制宜,将森林生态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发展优势,覆盖全县13个乡镇(街道),黑木耳等各类食用菌种植有1.12万亩,产值达6.15亿元。

树下“生金”,各有各的门路。同是黔东南州的天柱县则着重于发展林下养殖,林下鸡“跑”出了幸福路。天柱县农业投资开发有限公司技术总工林振忠说,林下鸡属于生态养殖,所以肉质要更加美味些,畅销省内外。

林下养殖的生态鸡蛋。

目前,林下鸡养殖已成为天柱县的重要产业之一。万亩林下经济示范园自2020年10月建成以来,年出栏林下鸡100万羽,年产值达4200万元,实现了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提升。

黔东南州当地因地制宜发展林下鸡、林下中药材和林下种植食用菌等林下经济。截至3月底,全州林下经济利用面积达609.18万亩,产值29.21亿元。

黔西市花溪乡兴民村致富带头人刘振波在给即将出栏的生态鸡喂食。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翟培声 摄

“果”然厉害。作为贵州特有精品水果的代表,镇宁蜂糖李年产值近30亿元,先后荣获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认证、全国优质李金奖等称号。黔东南州麻江县则深耕蓝莓产业,目前已陆续成熟,挂果面积已达7万亩,预计今年总产量3.6万吨,产值7.2亿元。

麻江蓝莓。

镇宁蜂糖李。骆鹏飞 摄

叶上结“金”。遵义市湄潭县连续三年荣登“中国茶业百强县”榜首,2022年,该县茶叶产量6.9万吨、产值64.74亿元,茶业综合收入160亿元,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50%以上来自茶产业,实现生态产业致富的可持续发展道路。

湄潭县永兴镇的四万余亩连片茶园,被称为“中国茶海”。李仁军 摄

风景秀丽的贵安樱花园。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 尚宇杰 摄

“花”开富贵。在毕节百里杜鹃景区,每年花开时节都会吸引游客前来观赏,今年1至6月,百里杜鹃管理区接待游客537.01万人次,实现旅游综合收入66.91亿元,并围绕“花”发展“花经济”,今年一季度花卉销售达168.14万元。在贵安新区樱花园,春暖花开的时候,2.4万余亩的樱花盛开,惊艳全网,引来众多游客前来打卡赏花,推动了当地的旅游发展。

百里杜鹃汇境花卉种植基地。赵刚 摄

“旅游旺季,我的农家乐平均每天入账1000多元,日子确实比以前好过多了!”在贵安新区樱花园车田湖边经营“望湖农庄”的村民陈树荣说,村里一年四季都有游客来参观旅游,还有很多艺术家、摄影师来采风创作,让他的生意做得风生水起。

“竹”经济节节高。遵义市赤水市高位推进低产竹林改造、丰产竹林、笋用林培育等工程,全市竹林面积发展到132.8万亩,形成以满山翠竹为底色的秀美生态环境,成为当地的支柱生态产业。2022年,赤水市竹产业产值达74.6亿元。

赤水竹海国家森林公园。王忠枢 摄

“绿水青山既是自然财富,又是社会财富、经济财富。”党的十八大以来,绿色发展成效显著,林下经济经营和利用森林面积达2960万亩,全省林业总产值从2012年的401亿元增加到2022年的4035亿元。地下“藏金”、树下“生金”、树上“结金”的生态惠民、生态利民、生态为民故事,正在贵州大地上精彩上演。

凯里市下司镇淑里村架粮坡林地,松树干上的铁皮石斛和林下坡地上的食用菌棒共用一套喷淋系统。

“天然氧吧”迎来“旅游大巴”

春赏百花开,夏游享清凉,秋来乡村美,冬养温泉爽。近几年以来,贵州充分发挥生态优势,推动生态、休闲、运动、康养融合发展,正形成旅游产业化发展的新业态。

六盘水市在绿色发展理念的引领下,把良好的生态资源转化为前来避暑旅游“客源”,推动了旅游产业化发展。

野玉海景区。

“这里不仅景色优美、空气清新,而且还很凉快,是我避暑旅游的理想之地!”广东的游客王瑶特别喜欢六盘水的夏季,每年都会来这里避暑旅游。

当前正值盛夏,19℃夏天的“凉”成为六盘水市的避暑旅游“热”,六盘水也因此成为国内热门避暑目的地之一。仅“五一”期间,六盘水市纳入监测的17个重点旅游景区旅游接待总人数127.83万人次,旅游总收入11.32亿元。

乌蒙大草原。胡国书 摄

“这里气候凉爽、环境舒适,很适合我们老年人避暑纳凉。”傍晚时分,在桐梓县九坝镇山堡社区,一位已过六旬的重庆老人秦勇聊起了“他与桐梓的避暑故事”。从2016年开始,他便来到桐梓康养避暑,并于2020年租下一个长达十年的单间配套避暑房。桐梓,已然成为他的第二故乡。

2000、4000、7000……5月以来,九坝镇的避暑游客人数不断增加,每天公交车、大巴车一车接着一车的游客到九坝避暑纳凉。

桐梓县九坝镇山堡社区。

近几年以来,桐梓县依托独特的气候、环境、交通、区位等优势,大力发展康养生态旅游,并把民宿经济作为桐梓县旅游产业化的重要支撑,目前成效逐步显现。

山堡社区党总支副书记杨健说,山堡社区有519户居民经营乡村民宿,床位3.2万余张,每年夏天都会有3万余名游客前来旅游避暑,仅2022年,社区就接待游客超20万人次,旅游总收入3.41亿元。

桐梓杉坪景区。

“桐梓现有乡村民宿、旅馆2033家,床位数9.8万张,都是为了迎接四方贵客前来康养避暑。”桐梓县文化和旅游局宣传推广股负责人黄广丽说,截至5月,共接待游客541.64万人次,旅游综合收入达56.02亿元。

地处世界公认的北纬25度黄金气候生态带黔西南州,也正在用好自然禀赋打造全域“旅游+”,着力建设中国的“康养之都”,全力推进康养产业快速发展。

马岭河峡谷。李贵云 摄

马岭河峡谷飞瀑如练,万峰林处山峰翠丽。5月7日,在全国地市媒体走进黔西南采访活动中,内蒙古兴安日报社副总编辑朱浩宇赞不绝口:“黔西南这个地方确实很适合康养,吃得好,住得好,空气也好,还有美景,真的不错。”

兴义万峰林。陈剑平 摄

黔西南州万峰林景区是集“生态、休闲、运动、康养”为一体的森林康养胜地。7月1日,清晨的第一缕阳光透过万峰林的山峰洒进民宿房间,来自广西的游客李芳推开窗,看着被山风吹动的稻田,夏日的惬意油然而生。“住的地方第一次选在了乡村田园,鸟叫虫鸣,空气清新,昨天晚上还看到了繁星,真是满满的惊喜!”

人们在兴义万峰林中的民宿休闲。刘朝富摄

黔西南州共有大小民宿客栈477家,其中万峰林民宿218家,全州民宿床位共计约4565张,年产值近5亿元。今年端午节假期,峰兮、峰叁、峰林悦山等万峰林景区特色精品乡村民宿入住率更是高达98%。

素有“国家公园省”美誉的贵州,生态建设引发生态旅游“同频共振”,“天然氧吧”迎来“旅游大巴”,绿色发展正在引领各行各业高质量发展。

追绿逐美,向富而进。满目苍翠的黔贵大地,正奋力书写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精彩篇章。

统筹 周文君

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

熊江睿 胥芬芳 龙飘 曾田

编辑 徐微微 何涛

二审 李劼

三审 庞博

标签: